首页 > 婚礼词 > 贺词大全 > 福建风俗,福建有哪些风俗

福建风俗,福建有哪些风俗

来源:整理 时间:2023-04-05 00:51:53 编辑:四度婚礼 手机版

本文目录一览

1,福建有哪些风俗

结婚日新郎到女家去迎亲,民间叫做“邀新人”。女方则请三两位未婚女郎为伴同到男家,其时新娘多随身携带龙眼干(俗称宝圆),一路上遇有犯冲、犯忌的对象捏破而弃之。新郎迎新娘到家门口,同时燃放鞭炮,挑进“宝圆水”。旧时还有许多习俗礼节,如“拜堂”、喜娘(伴房妈)与礼仪生(诸弟)吟咏唱曲之类,如今多有改革,迎亲时雇用装饰一新的车辆,结队而行,以显示气派 参考资料: http://www.350100.com/go/news/default.asp?cataid=46
好多的啊``我是龙岩的``你是哪的``

福建有哪些风俗

2,福建省有哪些民俗

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。乡村农家,房多门多,除了贴春联外,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,叫“门蔗”,方言“蔗”与“佳”近音,寓意进入佳境。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、长年菜、发糕,并插上用红、黄两色纸扎的“春枝”,寓意饭菜长年丰足,吉祥发财。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,点燃待其烟绕火旺,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,边跳边念:“跳入来,年年大发财;跳出去,无忧共无虑;跳过东,五谷吃不空;跳过西,钱银滚滚来。”这叫“过火群”,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,消灾过运,迎来干干净净、大吉大利的新年。“跳火群”后,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,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,垃圾堆放门边,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,帮助发家致富。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,叫“添旺”,象征更加兴旺。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,叫“围炉守岁”,最好通宵达旦守着,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。此时,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,叫“分圆”。随着社会进步,生活节奏加快,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,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。特别是“围炉”在腊月寒冬,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,述旧岁展望未来,那是多么温馨,多么幸福。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,随着时代的进步,近年变化极大。为了入乡随俗,特介绍如下: 正月初一,黎明开门,梵香燃爆,曰"开正"。晨起祭祀祖先,是日,粪土不倾户外。 正月初三,为丧家清新愁(即烧新床)之日。凡在初一、二未到过之友家,是日应勿往访,访即为不敬。有谚语曰“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困甲饱”,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,晚起无妨。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?相传,明朝嘉靖年间,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。一年除夕夜晚,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,大股倭寇乘机攻城,军民奋起抵抗敌人,激战二日三夜,倭寇才败退,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。初三日,百姓各自收埋亲友,吊丧亡灵,哭声震天,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。第二年初三日,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,久而久之,成为惯例。 正月初四,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,接神,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。 正月初九,玉皇诞辰,香案敬神。惟丧家要停祭两年。 正月初十,地诞。是日不砍柴、不掘土。并以普通物品祭敬。 正月十三,关圣帝君诞辰,商家均有祭敬。 正月十五,上元或日元宵,即三官大帝诞辰,闹花灯.

福建省有哪些民俗

3,说说福建省的风俗

祭拜孩子保护神“七娘妈 在闽南和台湾,古代的七夕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并非乞巧,而是祭祀“七娘妈”。“七娘妈”是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,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。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《闽南人》一书考证,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、谋生,大都多年未能归,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,都寄托在孩子身上,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。所以,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“七娘妈”神的祈祷, 闽台的民众认为,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,都是由天上的仙鸟——鸟母照顾长大的。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,因此,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。婴儿出生满周岁后,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,带上丰盛的祭品,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,到寺庙祭拜,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,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,系在颈上,一直戴到16岁,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,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。《鹭江志》中,“解去续命缕”说的便是这个意思。 这天,闽台人家的睡房门口,要挂绘制着抱着小孩的七娘妈“七娘神灯”,这样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。到了傍晚,摆上鲜花瓜果、胭脂水粉、油饭各七份以及“七娘妈亭”和“七娘妈轿”进行祭祀。祭拜结束后将“七娘妈亭”和“七娘妈轿”焚化,并将祭品扔一半到屋顶上去,给七娘妈享用,另一半留着自己用,这样可以更美丽和健康。有的人家还会为孩子举行成人礼,宴请亲友,庆贺一番。 “派吃演出”的风俗 过去福州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的小戏班,多在偏远的山乡走村串寨流动演出。由于山高路远,交通不便,从一地出发到另一预订演出的地点,往往一天不能及时赶到,这就得派人先到这两个地点之间的必经村落,贴上一张“红纸榜”,一般是贴于祠堂或庙宇的墙上。纸上写明某戏班某日经过贵地,特在贵地暂时逗留,并在贵地演唱一乐。当地乡绅见此红纸榜后,便马上叫人鸣锣通知全村,作好接待过镜戏班的工作。 戏班一进村,首先是解决吃饭问题。当地乡绅请戏班班主开列人员名单,然后编号抽签,按村民户数进行分配到户。或一户分配一人,或一户分配二人,视户主经济状况而定。这样,演员的吃饭问题便分散到各家各户去解决。吃饭不要钱,全部免费招待,这就是“派吃演出”的习俗。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,吃求长寿。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。上杭县中秋,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。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,如果有神降临,竹筐会自己摇动,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。龙岩人吃月饼时,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、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,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。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。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。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 叫「天公 」。拜月的红 则做成猪羊的形状,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。 在中秋节,厦门人除了赏月,吃中秋月饼外,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、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“玩会饼博状元”的民俗活动,颇为有趣。中秋会饼每会63 块,大小不同,共分为 6 种,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、进士、举人、秀才。每人轮流将 6 个骰子掷入碗中,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, 以最终夺得“状元”为幸运。三百多年来,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,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都会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供应。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,随着时代的进步,近年变化极大。为了入乡随俗,特介绍如下: 正月初一,黎明开门,梵香燃爆,曰"开正"。晨起祭祀祖先,是日,粪土不倾户外。 正月初三,为丧家清新愁(即烧新床)之日。凡在初一、二未到过之友家,是日应勿往访,访即为不敬。有谚语曰“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困甲饱”,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,晚起无妨。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?相传,明朝嘉靖年间,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。一年除夕夜晚,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,大股倭寇乘机攻城,军民奋起抵抗敌人,激战二日三夜,倭寇才败退,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。初三日,百姓各自收埋亲友,吊丧亡灵,哭声震天,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。第二年初三日,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,久而久之,成为惯例。 正月初四,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,接神,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。 正月初九,玉皇诞辰,香案敬神。惟丧家要停祭两年。 正月初十,地诞。是日不砍柴、不掘土。并以普通物品祭敬。 正月十三,关圣帝君诞辰,商家均有祭敬。 正月十五,上元或日元宵,即三官大帝诞辰,闹花灯. 谢谢观看,
 由于古代中国人好像并不太在乎性的对象,所以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西方来说要坦然宽容得多。在明清时期,龙阳之好在社会上非常流行,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。而福建的“男风”之兴盛尤其强过全国其他地方,有人评价:“从来女色出在扬州,男色出在福建,这两件土产是天下闻名的。”
结婚日新郎到女家去迎亲,民间叫做“邀新人”。女方则请三两位未婚女郎为伴同到男家,其时新娘多随身携带龙眼干(俗称宝圆),一路上遇有犯冲、犯忌的对象捏破而弃之。新郎迎新娘到家门口,同时燃放鞭炮,挑进“宝圆水”。旧时还有许多习俗礼节,如“拜堂”、喜娘(伴房妈)与礼仪生(诸弟)吟咏唱曲之类,如今多有改革,迎亲时雇用装饰一新的车辆,结队而行,以显示气派
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,吃求长寿。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。上杭县中秋,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。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,如果有神降临,竹筐会自己摇动,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。龙岩人吃月饼时,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、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,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。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。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。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 叫「天公 」。拜月的红 则做成猪羊的形状,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。

说说福建省的风俗

文章TAG:福建风俗福建风俗哪些

最近更新